2025 年 10 月 1 日

UPNEWS上新聞

讓每個瞬間都不錯過

從打罵教育到啟發教育,一篇爭議發文見證台灣教育價值的轉變

適逢教師節補假,全國師生得以在這一天短暫放下書本與公務,好好休息並共同感念師恩。教師節補假的恢復,不僅帶來一份久違的溫馨氛圍,更讓社會再一次將焦點投向教育價值,以及教師在國家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施淑婷 […]

適逢教師節補假,全國師生得以在這一天短暫放下書本與公務,好好休息並共同感念師恩。教師節補假的恢復,不僅帶來一份久違的溫馨氛圍,更讓社會再一次將焦點投向教育價值,以及教師在國家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施淑婷處長發文引共鳴

新竹市民政處長施淑婷在參加孔子誕辰2575週年釋奠典禮於社群媒體發文:「記得關閉明天早晨的鬧鐘,閉上眼睛感謝那些曾經嚴厲教導過我們的老師。」短短一句話,卻引起廣泛爭議。過去20年台灣教育改革之路已從過往藤條式的威權引導走向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型態,此篇發文引起許多罵聲,但也有許多網友留言表示,嚴師的管教雖在當下感到壓力,卻往往成為日後人生中最難忘的成長養分。

施處長同時指出,亞洲教育過去普遍存在所謂「打罵教育」的現象。嚴厲的紀律、甚至體罰,在當時被認為是培養韌性、建立競爭力的方式。然而,隨著社會價值觀的演變,人們逐漸理解:教育的本質應當是尊重、啟發與陪伴。這段發文既保留了對過去嚴師的感謝,也呼應了當代教育轉向尊重與多元的理念。

打罵教育的歷史影響

在亞洲社會,尤其是台灣、韓國與日本,打罵教育曾經是主流。老師用嚴厲手段要求學生服從紀律,父母也普遍支持「嚴師出高徒」的信念。這樣的教育方式,確實在某些時代背景下,培養出強大的集體紀律與學業成就。許多人回顧成長經驗時,往往會提到「老師的一巴掌讓我懂得規矩」、「嚴厲的要求造就了今天的我」。

然而,隨著社會多元化與人權觀念提升,打罵教育逐漸被質疑與淘汰。研究顯示,過度的懲罰可能壓抑孩子的創造力,甚至造成心理陰影。當代教育專家普遍認為,真正的競爭力不在於服從,而在於學生是否具備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與合作共創的能力。

啟發教育的新時代

今日的台灣教育,正在邁向一個更強調啟發與陪伴的時代。老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價值的引導者」與「夢想的守護者」。許多學校開始推動素養導向課程,鼓勵學生提問、思考與合作學習,這種轉變正是教育文化的一大突破。

施淑婷處長在發文中提到「感謝嚴師」的同時,也隱含著一種世代交會的意義:我們既不能否定過去嚴師文化對社會秩序的貢獻,也要承認時代演進下的教育價值提升。這樣的對話,讓教師節不僅是一個假期,更是一個教育文化的反思時刻。

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

從經濟角度來看,教育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台灣能在科技、醫療、文化創意等領域持續展現實力,背後都少不了教育體系的支撐。老師們在課堂上的點滴付出,塑造了無數有能力面對挑戰的年輕人,這正是台灣社會競爭力的根本。

過去,打罵教育可能造就了勤奮與紀律;如今,啟發教育則培養了創意與自主。兩者雖然來自不同時代背景,卻共同構成台灣教育的歷史脈絡。如何在尊重與嚴謹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教育持續進化的課題。

教師節補假的象徵意義

教師節補假的恢復,提醒社會大眾教育的價值並非理所當然,而是無數教育工作者日復一日的努力所累積而來。當我們在這一天關掉鬧鐘、放慢腳步時,也別忘了向老師們表達一聲「謝謝您」。

或許只是一通電話、一則訊息,甚至一個簡單的微笑,都能讓老師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肯定。教育是薪火相傳的過程,教師節補假正是全民共同參與「尊師重道」的時刻。

展望未來:尊重與啟發同行

從「打罵教育」到「啟發教育」,從嚴厲到尊重,教育承載著社會價值的轉變,也推動著國家未來的方向。教師不僅塑造知識,更塑造價值觀;不僅培養專業能力,更啟發面對未來的勇氣。

教師節,不僅僅是一個假期。它是一個屬於教育的紀念日,一個屬於老師的榮耀時刻,更是一個全民重新凝聚教育共識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