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專欄】天災傷痕猶在 政治惡鬥不止 司法爭議與政治操作撕裂臺灣
小市民/自由撰稿人
楊柳颱風肆虐過後,台灣仍在傷痕中掙扎。嘉義傳出遊客遭狂浪捲走的憾事,全台數十萬戶陷入停電黑暗,滿目斷樹殘垣。天災的創痛尚未結痂,卻有政治勢力在此刻操弄對立,讓社會再次被撕裂。
8月7日的庭審中,柯文哲情緒激動,當庭摔杯,直指檢方「羅織構陷」,並點名總統賴清德:「我絕對不會屈服!」 外界質疑,高等法院在檢辯雙方對法律適用問題尚未厘清的情況下,仍裁定延長羈押兩個月,是否凸顯司法淪為特定陣營的政治工具。更令人扼腕的是,柯文哲終究錯過了見父親最後一面的機會,此事重創社會對司法公正的信任。
政治惡鬥並未止步於司法。民進黨資深立委柯建銘的助理周軒在社群發文,直言江啟臣將轉戰台中市長、羅明才將接任副院長,明顯意圖挑撥離間。如此拙劣的手法,連在野支持者也嘲諷「低劣粗糙」,顯示政爭的煙硝已滲透各個層面。
執政黨再度啟用熟悉的「抗中保台」與人身攻擊。紀崑江炒作楊瓊瓔推動「中配6改4」法案,王義川則把焦點放在台中市長盧秀燕的妝容,卻對災民的停水停電視而不見。當百姓仍在風災後苦等援助,這種拚命打擊政敵的手段,無疑凸顯政治人物與民生痛苦的斷裂。
更令人憤慨的是,有心人士甚至將國民黨立委游灝因救災過勞暈倒送醫的照片,製作成罷免文宣在街頭散播。國民黨痛批此舉「冷血無良知」,社會輿論也普遍認為這種操作已逾越底線。
相較於災區百姓的焦灼,總統卻將重心放在接待「布魯金斯研究院」訪問團。當外賓反覆強調「民主價值」時,忙於重建家園的老農只能苦笑。政府耗費公帑請來過氣政客詹森,卻未能帶來實質助益;「保衛民主基金會」主導的「能源兵推」更徒增民眾對戰爭風險的憂慮。
7月26日的大罷免雖未通過,卻被視為執政黨的警訊。隨後林右昌掛冠求去、側翼網紅互爆黑料,甚至連黨內大佬呂秀蓮都建議賴清德辭去黨主席,執政團隊的權力結構已顯鬆動。然在此背景下,部分人士仍沉迷於選舉操作,與民心背道而馳。
台灣社會在天災之後需要的是療傷止痛,而非新的政治撕裂。面對層出不窮的「小動作」,民眾更需擦亮眼睛,明辨是非,以手中一票拒絕謊言與攻訐。唯有終止無休止的惡鬥,台灣才能真正回到重建與團結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