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8 日

UPNEWS上新聞

讓每個瞬間都不錯過

用心看見,看見用心——特教教師在特需門診的跨域實踐對話

【記者李文煥/台北報導】 盛夏的台北,陽光灼灼地落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老樹婆娑的校園,卻掩不住114年7月27日這天,一場關於視覺障礙教育與醫療跨域合作的思潮湧動。由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主辦的「特教教師 […]

【記者李文煥/台北報導】

盛夏的台北,陽光灼灼地落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老樹婆娑的校園,卻掩不住114年7月27日這天,一場關於視覺障礙教育與醫療跨域合作的思潮湧動。由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主辦的「特教教師在特需門診中的角色探索與實務對話」研討會,當日於師大114教室溫暖登場。活動邀集來自各地的醫療與特教專業者,展開一場理論與實務交織的深度對談,也讓一項被忽略的實務角色,逐漸浮現出應有的光芒。

本次研討會由新任中華視障教育學會秘書長劉祥筠擔任全場司儀,台風沉穩、節奏有序,在這場資訊密集又節奏緊湊的學術饗宴中,為會場注入了一股輕盈而堅實的引導力,彷彿夏日午後的一陣清風。

醫者仁心,自馬祖起行

清晨首場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蔡景耀院長引言揭開序幕,他一席話不僅鋪陳出活動主軸,更點出特教與醫療之間的交會,是「彼此成就的光亮」。

緊接著登場的是楊欣瑜醫師。從馬祖外島的基層行醫講起,她娓娓訴說醫者初衷與堅持,在宜蘭成立特需門診、建立與特教體系的合作機制。「不是每位患者都能開口訴說,但他們的需要可以被看見。」楊醫師語氣溫柔卻堅定,她那張本已秀麗的臉龐,在分享間更添助人的自信光彩。

跨出教室,走入診間的第一步

第二場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鄭靜瑩教授登場。她的開場卻沒有從醫開始,而是從自己18年前在臺師大特殊教育博士班的第一年講起。原是巡迴輔導教師的她,在恩師的鼓勵下跨入醫療體系,「教育與醫療的結合,不應是偶然,而是必要。」鄭教授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身分轉化實例,更是特教教師能成為醫療團隊一員的最佳見證。

她提到,目前全台已有八個特需門診據點針對視障學生提供專業服務,讓教育工作者在臨床現場中發揮「觀察者、翻譯者、倡議者」的多重角色。

行過黑暗,更懂如何點燈

午後,研討會迎來最高潮。引言人是來自國立臺南大學的林慶仁主任,他自己即是中途失明者。林主任從自身經歷出發,訴說一路從失明到成為視障教育推手的心路歷程,「看不見,不代表不能看見需要;我們更懂得用別的方式照亮前方。」

接棒主講的是臺北榮總張高榮醫師,以其對CVI(腦性視覺障礙)的深入研究,條理清晰地剖析診斷與支持策略。他那溫文儒雅的談吐與極富條理的簡報,讓在場與會者不僅佩服其專業,更為其風采所傾倒。「視覺不只是眼睛,更是腦袋的閱讀。」張醫師的話句句入心,點出CVI學生支持的核心所在。

教育,從醫療終點啟程

最後一場更見真情與智慧交織,由臺師大退休教授杞昭安擔任引言人。雖患牙疾未癒,仍堅持上台。他金句連發,其中「醫療的終點,就是特教的起點」,一句話道出醫教接軌的關鍵。接著由中華視障教育學會理事長何世芸博士分享她這十年來持續投入CVI學生教學與鑑定的研究與推廣。「不是每個孩子都一樣,但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理解。」她緩慢卻堅定地說。

跨越疆界的專業接力

尾聲的座談與綜合交流中,與會者分享各自從診間、教室與行政體系中所見的困境與希望。研討會從理論鋪陳、臨床實證,到專業對話與經驗交流,宛如一場緊密而溫柔的跨域旅程。

「從沙發到教室,我們需要更多理解與連結。」正如座談中一位與會教師所說,本次活動不僅是一場研討,更像是一場集體覺醒,提醒我們:教育與醫療,從來就該同行。

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特教教師走進特需門診的腳步或許仍稚嫩,但正因如此,更值得被聽見、被看見、被支持。而這場盛夏的集會,無疑已在此刻悄悄播下跨界合作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