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烏龍茶!武夷山打造雙世界遺產新熱點
「武夷山,我來了!」來自台灣的青年學子站在武夷山天遊峰之巔彭祖廟前,俯瞰九曲溪蜿蜒穿梭於青翠山巒之間,忍不住放聲歡呼。這場旅程,對他們而言,不僅是一次挑戰體能的登山活動,更是深入感受兩岸文化交流的起點。
沿著近乎60度的陡坡,一口氣走完848個階梯,對於生活在都會區裡的人來說,體能上還是有點壓力。還好有同伴之間互相打氣,加上沿路的綺麗風光,即使頂著六月下旬的烈日,大家仍然興致高昂、樂在其中。
來自台中的林姓學生分享:「畫裡的山水就在腳下,親眼見到才能真正體會那份氣韻。」她說早就聽聞武夷山是烏龍茶的發源地,也擁有雙項世界遺產殊榮,但這還是第一次親身造訪。「剛好聽說有書畫交流活動,就揪了同學一起來!」當被問到感想時,她竟俏皮地丟下一句:「你去問館長啦!」
書畫為橋:兩岸青年共繪文化情緣
這群台灣青年,是為參與「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兩岸(浦城)書畫藝術交流活動」而來。活動於6月25日在福建南平市浦城縣范迪安美術館(浦城美術館)登場,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超過150位書畫藝術家與愛好者齊聚一堂。
現場書畫名家揮毫創作,作品圍繞「兩岸情緣」與「文化傳承」兩大主題,展現深厚筆墨功力與時代風格。活動期間也同步舉辦「大武夷兩岸青少年書畫采風」,讓台灣青年走入自然,寫生記錄沿途風景。
浦城:文化北大門的魅力
浦城是福建最北的小山城,往北走向右拐就進浙江,向左轉就到了江西,自古就是中原入閩的主通道之一,故素有「北大門」的稱號,「入閩咽喉、東南鎖鑰」指的就是這裡。縣城常住人口不到30萬,卻長期致力於打造高品質文化空間,堅持以文興城、以文潤城,如范迪安美術館、非遺文創中心與博物館等,持續推動文化資源下沉基層。台青們來參加本次活動,有部份原因是為了體驗非遺傳承而來。
非遺體驗:傳承的不只是手藝
在浦城,台灣青年透過導覽與實作,親身體驗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了解傳統技藝背後的歷史與文化底蘊。例如源自西晉時期的「浦城剪紙」,北宋興起的「大口窯青白瓷製作技藝」,還有「丹桂茶製作」、「包酒釀造」、「閩派古琴」等,每一項技藝都是代代相傳、融合創新的結晶。
「大口窯青白瓷」體驗尤受好評,來自台北的王姓學生表示:「在台灣有去玩過陶土手拉壞,而大口窯青白瓷在老師傅細心講解,及手把手的引導製作下,更感受到一股厚重的歷史感及匠人精神」。老師傅在一旁也順口說了句:「傳承、不只是工藝上的傳承,而是傳承背後的文化與精神」。
武夷山:世界遺產中的新熱點
本次活動不僅限於浦城,也將交流場域延伸至鄰近的武夷山。從浦城前往武夷山的路上,每個人都拿出自己之前做好的「武夷山攻略」跟小夥伴們交流;難得來一趟,豈可入寶山而空手折返。
大家的願望清單寫得明明白白:晨起推窗可見大王峰或玉女峰;白天必登天遊峰、體驗九曲溪竹筏漂流;午後偷閒品茗武夷岩茶;晚餐則非「薰鵝」莫屬——據當地人說:「沒有一隻鵝能活著走出武夷山。」夜晚壓軸,自然是觀賞張藝謀導演的水上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如果還有時間,再到朱子故里五夫鎮走走,這個季節萬畝蓮田都已開花,成千上萬朵蓮花迎風展姿,豈是一個「美」字可以說清楚。
作為同時擁有自然與文化雙世界遺產地的武夷山,早已不只是烏龍茶的代名詞。其壯麗山水、悠久歷史與文化多樣性,使其成為當下最具代表性的研學旅行與文化交流熱點之一。台灣青年紛紛表示,未來希望有更多類似的文化交流機會,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與這片土地、與歷史展開真正的對話。
當爬完天遊峰之後,他們深深的認同到當地的一句順口溜:「上山氣管炎,下山關節炎,不上不下腦膜炎,回到酒店軟綿綿」。一句玩笑話,道出了旅途中的辛苦與快樂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