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2 日

UPNEWS上新聞

讓每個瞬間都不錯過

三峽車禍學童心理輔導刻不容緩 專家建議應從制度面去防範未然

記者謝振維/台北報導

新北三峽重大車禍事故造成三死一重傷,昨日13歲女童傳出好消息已脫離險境,但其餘兩位學童就沒有這麼好運,天人永隔也讓家人傷透了心。78歲的肇事者動機為何?現在眾說紛紜,但也不禁令人納悶,為什麼之前已經發生問題的駕駛人,且已經到達78歲的高齡還要繼續開車上路?換照機制是否需要重新檢討?雖然交通部提出將高齡換照年紀從75歲要降至70歲,但仍有專家、學者們擔心並未了解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會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真正有效遏止類似情形再度發生。教育專家譚運闓表示,除了換照等制度面的探討外,學生上下學的安全及事件發生後的心理輔導,更是亟需討論的重點。

譚運闓指出,目前在校園安全的部分其實學校都有相關規定來保障學生在校安全,且相關通報機制也已完善,但出了校門後的學生安全卻一直是無法掌握的漏洞。目前我們在學校可以看到,學生離校後有幾種方式,一是搭乘校車,從學校上車到指定住家附近地點下車,車上還有隨車老師陪伴,如此,可以確保學生從家裡到學校的安全,但目前來說,以私校採用此方式比較多,公立學校因經費資源有限,一般都沒辦法租用校車方式來接送學生上下學。第二就是家長自行接送,這是比較常見的方式,安全性也比較高。第三就是學生組隊一同出校門回家,但這個部分就比較無法真正確實保障孩子在路上會遇到的狀況,也比較常發生問題。

譚運闓表示,雖然這次事件看起來是突發狀況,學生走在回家的路上被莫名的駕駛開車衝撞造成嚴重傷亡,但在當下也造成了目睹的學生們、甚至是遭撞受傷的學生心中的極大恐懼與陰影,站在學校的立場,做好意外事故後的心理輔導工作就刻不容緩,除了學校提供安心減壓的措施外,家長應和學校攜手,一起觀察學生在家及在學校的精神狀態以及學習狀況,若有情緒波動、失眠、惡夢、食慾不振、身體緊繃,情緒過度警覺,甚至可能產生在過馬路、搭車時感到焦慮、退縮,兒童也可能出現退化行為,如哭鬧、尿床、過度依附等,應盡速告知老師及家長,雙方攜手找出最佳輔導方案,讓孩子的生活走出陰影,恢復正常,如此才能避免產生更多無法預期的問題,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最後譚運闓提醒,一般日常學生有相關問題,可主動聯繫校內輔導老師,成人則可撥打張老師 1980、生命線 1995、衛福部安心專線 1925,或就近聯繫身心科、心理諮商所、各地衛生局協助轉介,讓我們一起攜手守護孩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