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臺灣文學獎創作獎頒獎典禮 展現跨域多元自由與開放
【記者吳玉惠/臺南報導】 2025臺灣文學獎創作獎贈獎典禮9月6日下午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舉辦,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國立臺灣文學館長陳瑩芳及多位評審委員與文學界貴賓出席,共同見證這場國家級文學創作獎盛典。典禮由音樂人也是去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的創作者巴奈.庫穗(Panai Kusui)以跨語言、跨族群的組曲演出揭幕,象徵臺灣文學獎創作獎多元語言與文化根基的豐富性。
文化部次長徐宜君代表文化部長李遠出席時表示,文學創作是一條非常孤獨且艱困的旅程,但是因為有各個創作者的參與,透過母語創作表達對歷史的凝望及對社會的反思,讓讀者有機會去感受一段不同的生命故事,同時看見文化的厚度與歷史。特別的是今年得獎者除了來自臺灣,也有來自國外,代表文學的創作其實可以牽起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這在文學創作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臺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指出,本屆投稿數量創歷年新高,題材多樣、風格各異,反映臺灣文學當代關注的議題與創新敘事視角。劇本獎及台語文學散文獎得主雖旅居海外,作品依然深刻傳達臺灣文化與情感,展現創作不受地理侷限,引起讀者共鳴。獲獎者背景橫跨世代、職業及多種創作領域,有大一新鮮人的文學新星,也有資深創作者與學術研究者,體現出只要有感受及創意,經過打磨淬鍊的文字篇篇都是動人的臺灣故事。
劇本創作獎由旅居澳門的陳巧蓉以《千年之癢》拔得頭籌。陳巧蓉說,「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思念外婆,透過創作表達對土地與親人的思念。」劇本以擬人化的方式,以疥蟲視角觀人、觀史,揭開關於臺灣島嶼的土地記憶,並以迴旋狀的結構呈現。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獲獎劇本目前亦已獲得韓國譯者青睞,正積極展開翻譯中。
台語文學新詩獎頒贈予李長青〈「有伊的」歌──紀念瑪麗斯‧孔黛(Maryse Condé),兼寫予臺灣〉,李長青表示,本作品不僅傳遞個人心聲,也透過台語詩的形式呈現臺灣文化的多重面向,甚至從國際視角反思臺灣,讓更多人看見台語文學的價值與獨特性;旅居德國的吳品瑜以〈啞口新娘家己嫁〉獲得散文獎,她形容此次榮譽如同獲得一朵「臺灣文學的紅牡丹」。她表示,母語創作讓她能夠書寫臺灣女性的傷痕與故事,也讓她重新找回自我。她也呼籲更多人撿回母語,透過文學凝聚島嶼共同體;小說獎由陳龍廷〈Kéⁿ-kui〉奪得,他深耕布袋戲研究30多年,也投入台語創作20餘年,其在得獎感言內感謝呂興昌老師的指導,並表示臺灣有許多值得探討的議題,但需要找到合適的寫作技巧才能準確表達。本篇小說費時數年才完成,陳龍廷特別將此榮耀獻給在天上的父母與培育其文學成長的成大台文系。
客語文學新詩獎由年僅18歲、剛剛進入大學的蕭宥以〈夜光島──刻入潮聲肚个天光日〉獲得殊榮,評審邱湘雲盛讚其以簡潔語句描寫海潮與黎明、暗夜至天光,展現年輕創作者的詩性成熟與堅毅精神。蕭宥在台上以令人驚豔的流利客語表示,未來會持續筆耕記錄臺灣故事;散文獎得主何志明則以〈籠仔肚个光〉三度奪魁,這篇作品書寫單親兒子獨自照顧病父的長照歷程,深刻反映當代家庭結構與老化社會問題,情感層次豐富,備受評審肯定。
阿美族詩人Uhay Mali Pacidal徐邱宜婕以〈Mali〉獲得原住民華語文學新詩獎,徐邱宜婕表示,「Mali」是母親的名字,作品呈現當代原住民女性面臨的多重困境,以及世代間情感與疏離的延續,藉此揭示土地上的壓迫與想像。散文獎得主是泰雅族年輕世代創作者麗度兒.瓦歷斯,其以〈母親結〉再度獲獎。麗度兒透過個人與家庭記憶交織部落文化與性別觀察,從柔韌卻有力的原住民女性視角,書寫對部落、土地與生活的理解;小說獎由泰雅爾族Lulyang Nomin 魯亮.諾命〈蚤〉摘冠,其以主人翁與跳蚤的鬥爭,隱喻原住民部落買賣交易與土地流失,巧妙融合傳統題材與現代小說敘事技巧,跳脫原住民傳統的批判,著重在人物的內心世界,魔幻寫實、運用手語的對白凸顯長久以來失去的話語權。致詞尾聲,他特別以族語朗讀詩句來向現場來賓致謝,「不要忘記我們是誰,願靈鳥希利克與你們隨行」。
2025臺灣文學創作獎充分展現語言多元、創作自由與風格開放的特性。為鼓勵更多熱愛書寫的創作者投入母語文學與劇本創作,臺文館特別規劃「母語.返家:說媽媽的話,寫島嶼的事──2025臺灣文學獎創作本事系列講座暨母語主題日推廣活動」,邀請得獎者與聽眾分享創作歷程與心法;並舉辦多場母語文學書寫培力活動,包括「部落文學力」及客語與臺灣台語寫作工作坊,希望在導師的陪伴及指導下,有更多的創作者投入母語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