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要換一種方式 才能走進不同世代
文/張愷哲(智點直銷 市場發展部總經理)
Part 1:Z世代篇
Z世代(約1995年後出生)在社群裡長大,相信同溫層的真實評價,追隨KOL的生活方式,更在乎「參與感」與「體驗感」。這股力量正在推動直銷產業進入 OMO(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局面。只是,數位化不是萬靈藥,獎金制度與教育方式若停留在過去,這場「轉型」很可能淪為曇花一現。
Z世代的行為特徵很明顯:
˙社群平台是資訊入口:Instagram、YouTube、TikTok,對Z世代來說不只是娛樂,更是獲取資訊、建立關係,甚至完成消費的主要管道。
˙KOL推薦比話術更有力:他們更傾向接受意見領袖(KOL)的推薦,注重產品的美感包裝與親身體驗,而非單純聽銷售話術。
˙同溫層的真實評價最管用:傳統廣告在他們眼中過於冰冷,朋友或社群中真實的評價,才是最有說服力的依據。這種「信任來自人」的特質,恰好與直銷長久以來強調的「經營人」相契合。
OMO模式的契合點
直銷產業正積極擁抱數位化,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透過OMO策略,直銷能與Z世代的消費模式產生連結:
˙線上結識╳線下體驗╳私域社群
這套組合能同時滿足 Z 世代的需求:線上社群擴大觸及面,線下體驗活動帶來真實感受,私域社群則建立深度連結與信任。然而,市場上仍有許多數位講師缺乏實戰經驗,培訓內容過於追求「獵奪式、病毒式銷售」,結果讓前瞻機會變成前瞻陷阱。
˙推薦碼、回購提醒、會員工具
這些數位工具能提升參與感,簡化購買流程,並強化會員忠誠度。直銷業的大數據分析也正在從「經營層面」(會員活躍率、晉級率)轉向以「消費者」為核心,透過購買行為判斷偏好,進而提供個人化建議。
但這些畢竟只是工具,真正決定能否落地的,還是獎金制度。根據筆者輔導經驗,許多直銷公司直接抄襲制度設計,導致經營者出現適應不良,甚至增加倒貨風險。
˙自媒體工具協助新人快速上手
提供易於操作的自媒體工具,讓Z世代成員能以自身社群影響力分享產品,實現「生活即收入、社群即通路」的目標。有些直銷公司透過數位化的確成功吸引年輕族群(40歲以下消費者佔比達36%);也有公司宣稱透過協助經銷商經營社群媒體,將經銷商40歲以下比率拉升到62%,但經銷商能否成為長期的消費者或經營者,抑或只是現有市場的另一種數字堆疊,值得深究。
OMO無疑是直銷轉型的未來趨勢,但不能忽略的是,Z 世代習慣「快」——快速瀏覽、快速決策、快速消費:而直銷的核心價值——信任與關係——卻需要「慢」,需要時間去建立與培養。
這正是產業的矛盾與挑戰,如何在快文化的節奏中,重建直銷長久以來的慢價值,需要專業培訓,日後《智點直銷媒》會為直銷產業做更深入的探討。
Part 2:嬰兒潮、X世代篇
在經濟與社會結構變遷的背景下,臺灣的延退人口持續上升,許多嬰兒潮世代與X世代(約1965~1980年出生)正面臨「想退休卻無法退休」的兩難。直銷產業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打造第二志業、延續個人價值和社會角色的絕佳機會。
在經濟與社會結構變遷下,台灣的延退人口持續增加。許多嬰兒潮世代與 X 世代(約1965~1980年出生)正面臨一個兩難:想退休,卻無法真正退休。
原因很現實:
˙退休金不足:平均每月退休金僅約 2.5 萬元,難以支應日常開銷。
˙物價與醫療成本攀升:通膨壓力加上醫療支出,使得有限的儲蓄迅速消耗。
因此,許多人即使達到傳統退休年齡,仍不得不尋找新的收入來源。
直銷產業正好為這群延退族提供了一個「第二志業」的選項,原因有四:
˙人脈即資產
延退世代在職場和生活中累積了龐大的人脈與信任網絡。直銷的核心是「經營人」和「信任關係」,他們正好能把多年的人際資本轉化為顧客與合作夥伴。
˙產品需求與自我契合
直銷產品大宗為保健品和美容產品,這本就是延退族群的剛需。推廣產品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是受益者,因此說服力更強。
˙不需技術轉職與職場競爭
相較於年輕世代面臨AI帶來的技術門檻提升和初階職位萎縮的挑戰,直銷不需要高科技專業技能,而是將個人經驗、生活智慧和人際網絡轉化為收入,進入門檻相對低。
˙價值延伸與角色延續
對延退族群而言,直銷不只是額外收入,更是一個價值延伸的平台。透過分享產品、幫助他人改善生活,讓他們持續發揮社會角色,也獲得成就感與尊嚴。
Z世代要的是快和參與感,延退世代要的是慢與價值感。直銷若要同時回應這兩端,就不能再固守過去的制度與話術,而必須學會用多元的方式,找到共同的語言。無論對象是快文化裡的年輕人,還是尋找第二志業的延退族,直銷的核心都指向同一件事——經營人、經營信任,這決定了產業能否在世代交替中真正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