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什麼咖啡 這麼貴!
文/譚智遠
電影裡我們常聽見這句話:「這是82年的拉菲。」也常聽人如此評價紅酒:「單寧感不會太重、餘韻悠長、酒精感溫順。」而台灣的茶文化早已深入都市巷弄之中,「茶味不足、澀感太重、香氣足夠」,人人都能對茶飲評上一評。
台灣人對於紅酒與茶的鑑賞,似乎已經內建於語言與生活中。然而,當轉向咖啡,多數人仍止步於「順」或「不苦」的層次。在咖啡教育現場,學員對滿意的咖啡最常說的話就是「這杯很順耶」,極少人能夠描述出「果香」、「花香」、「酸甜平衡」等專業詞彙。
雖然台灣人平均每年消費1.77公斤的咖啡,精品咖啡文化在台灣發展其實不過短短20年,真正到達現代認知的精品咖啡水平甚至不到10年。這使得多數消費者對咖啡的刻板印象仍停留在「提神飲品」,現在網路上還流傳一句戲謔:「窮人才喝咖啡,有錢人累了都直接休息。」
其實咖啡就像葡萄酒與茶一樣,是極其複雜且深具文化與感官價值的飲品。今天我們就從科學與風味的角度,一起拆解「一杯好咖啡」的誕生密碼,來了解為什麼一杯好咖啡這麼貴!
咖啡風味從哪裡來?
咖啡豆理所當然是一種農產品,是咖啡果實中的種子,其風味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括品種、產地、氣候、海拔、處理法等:
- 品種與風味
阿拉比卡(Arabica)擁有比羅布斯塔(Robusta)更豐富的風味潛力,其下又細分出許多品系如 Gesha、SL28、Bourbon,每種都有獨特的風味;例如:Gesha 常帶有花香與柑橘酸質,SL28則是經典的果酸明亮、層次豐富。
- 處理法決定初始風味走向
為了去除種子外層的果膠,咖啡莊園需要使用一些處理方法,而不同的處理法會改變豆子的化學組成,影響咖啡風味:
- 水洗:乾淨、果酸明亮、層次清楚
- 日曬:甜感突出、發酵風味、果乾風味
- 蜜處理:介於水洗與日曬之間,甜感強,帶有些微發酵感
- 厭氧發酵與特殊處理法:透過微生物發酵,產生出獨特香氣,如蘭姆酒、花果香
處理法透過不同菌種以及不同程度的發酵,改變醣類與有機酸的組成,進而影響最終的風味特性。
烘焙就像樂器詮釋著音符
生豆如同音符,但就像鋼琴譜需要演奏者來展現,烘焙師的功力會決定這些音符如何在杯中呈現,但無法改變咖啡豆的本質。烘焙時生豆內的醣類、胺基酸、脂質、有機酸與礦物質會產生複雜的化學反應:
- 梅納反應:生成梅納丁增加顏色產生堅果、烘焙、麥芽香氣
- 焦糖化反應:賦予甜感、焦糖香
- Strecker 降解:轉化成揮發性芳香酮與醛
目前已知咖啡中含有超過800種揮發性芳香化合物,如:
- 吡嗪類:堅果、穀物香
- 呋喃類:焦糖、甜香氣
- 吡啶類:煙燻、焦味
- 酯類與醛類:果香、花香
簡單來說,烘焙是在這些化學反應中找尋酸甜平衡並增添口感。
研磨與水:指揮家控制風味萃取的節奏
- 磨豆機:萃取穩定度的關鍵
咖啡風味是否能「乾淨、清楚地」被表現,很大一部分仰賴研磨顆粒的均勻程度。顆粒太細容易過萃產生苦澀,太粗則會萃取不足導致味道淡薄。不同磨豆機的刀盤設計、軸心穩定度、公差控制等,會影響粉末的均勻度與分布。高階磨豆機能降低細粉比例,提升整體風味清晰度,這就是為什麼咖啡師寧可投資萬元設備,也不願意浪費好的咖啡豆。
- 水質:透明卻是不可忽視的巨大變數
一杯咖啡中超過98%是水。而水中的礦物質會直接影響水本身的風味與觸感,更會影響咖啡裡的化合物,其中鎂離子(Mg²⁺)、鈣離子(Ca²⁺)尤為重要,總固形物含量建議也要搭配烘焙時間調整,過低則味道單薄,過高容易苦澀。
咖啡風味的感官科學
我們所謂「品味咖啡」,其實是整個感官系統與大腦經驗共同運作的結果:
- 味蕾與鼻後嗅覺的合作
- 味覺(Gustation):透過舌頭味蕾感知酸、甜、苦、鹹、鮮味
- 嗅覺(Olfaction):香氣多數來自「鼻後嗅覺」,而非單純「聞」
- 聯覺(Cross-modal Perception):大腦整合味覺、嗅覺、溫度、質地,連結記憶產生具象風味印象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說出「這杯有葡萄味」、「這杯有茉莉花香」的原因。
- 杯子與溫度也會影響風味
˙味覺受器的反應門檻與溫度有關
味蕾受器就像插座,風味物質像是插頭,而味蕾受器在35~37°C型態是最穩定的,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讓插座無法與插頭正常配對,使得風味感知變弱。
˙品飲杯與味蕾的關係
咖啡杯的形狀、大小與杯緣的厚薄,會影響咖啡液進入口中的方式與速度。不同設計會改變液體與舌頭接觸的位置與面積,而嘴型的差異也會進一步影響液體分布於舌面上的路徑。由於舌頭上味蕾的分布與敏感度不盡相同,這些差異會導致我們對於甜、酸、苦等風味的感知強度有所不同。
此外,杯子的開口設計也會影響香氣分子的釋放與鼻腔吸入的程度,若杯緣開口較小,可能會減少揮發性香氣進入鼻後嗅覺通道的機會,從而影響整體風味的感受。
一杯好的咖啡從農場到桌子,是經過「農民╳尋豆師╳烘豆師╳咖啡師」聯手創造的作品,這當中稍有不慎都會產生讓人不愉悅的咖啡品質。在如今專業分工的時代,從工業到科技無不獲得大幅的進步,價格的增幅亦然,只是食品的價格調升常被歸咎於通膨造成原物料上漲,往往忽略了食品科學進步的成本。
食品業的發展,從有得吃到吃得安全再到吃得健康,越來越多的食品走向精緻化,再到如今我稱為「食品精準化」——精準營養與精準風味,這樣的精準化是透過生物技術、食品科學、機械工程等各種專業在咖啡領域中努力的成果,所以,下次當你聽到「這什麼咖啡這麼貴!」不妨可以給他講講咖啡豆這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