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5 日

UPNEWS上新聞

讓每個瞬間都不錯過

川普關稅風暴下,直銷的下一步在哪裡?

  文/譚聲傑(直銷顧問權威、獎金制度專家)   全球經濟正步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大關稅時代」。2025年8月,美國重啟「川普關稅2.0」,旨在透過對等關稅政策重塑全球貿易秩序, […]

 

文/譚聲傑(直銷顧問權威、獎金制度專家)

 

全球經濟正步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大關稅時代」。2025年8月,美國重啟「川普關稅2.0」,旨在透過對等關稅政策重塑全球貿易秩序,要求與美國市場緊密相關的供應鏈轉往美國設廠,以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目標。

 

在這一波政策調整中,臺灣被列入20%的對等關稅目標名單,雖然此稅率已較4月最初公布的32%有所調降,但仍顯著高於日本和韓國所爭取到的15%優惠稅率。這項政策不僅影響兩岸貿易格局,更對臺灣傳統製造業的輸美出口動能構成直接且嚴峻的挑戰。

 

這場由關稅所引發的產業震盪,不僅僅是一場貿易戰,它與全球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人工智慧(AI)的快速崛起以及世代求職模式的轉變相互交織,共同塑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與社會景況。

 

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壓力的同時,一種看似傳統卻不斷演進的商業模式——直銷——正展現出其獨特的韌性與潛力,可能成為經濟動盪中「健康與信任商機的新藍海」。

 

川普關稅掀起的產業震盪

 

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對於臺灣這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考驗。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指出,川普的政策難以預料,但他強調美國希望在重要供應鏈中維持主導權,這導致全球貿易量萎縮,供應鏈串聯更加困難。

 

產業衝擊:關稅上升將直接推高臺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成本,壓縮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利潤空間,使其面臨嚴峻的營運風險。根據勞動部長洪申翰的說法,以出口為主的傳統產業受關稅衝擊最嚴重。這些產業包括:

 

˙機械:作為工業的基礎,機械產品的出口將直接受到關稅影響。

˙汽車零組件:臺灣在汽車零組件供應鏈中佔有重要地位,高關稅將削弱其競爭力。

˙石化與塑膠產業:這些基礎材料產業的出口利潤空間本就相對有限,關稅將使其雪上加霜。

˙橡膠:與塑膠、石化面臨相似的挑戰。

˙水五金與扣件業:這類中小企業眾多的傳產,對國際價格變動更為敏感,容易因利潤壓縮而被迫調整。

˙電子元件:雖然半導體在最終談判中可能爭取到最惠國待遇,但廣泛的電子元件仍可能受波及。中華民國工業總會也指出,這些產業已明顯感受到競爭對手的壓力,部分產業甚至出現接單遲緩或取消的現象。若利潤遭壓縮,這些產業恐將出現停工、減班休息(無薪假)甚至裁員或外移。

 

社會效應:這場經濟寒冬,尤其對勞動市場構成多重壓力:

˙基層勞工與派遣人力受衝擊:中南部許多依賴加工出口的小工廠,將首當其衝。這些企業通常是勞力密集型,一旦訂單減少或利潤被壓縮,勞工、家庭代工以及派遣人力將可能面臨失業潮。

˙AI自動化加速導入與職缺萎縮:在企業追求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背景下,AI自動化正加速導入。過去大多由社會新鮮人負責的工作,例如行銷文案、資料整理、簡報撰寫等,現在全部交給AI處理就行。這導致整體初階白領職缺明顯萎縮,連實習機會都大幅消失。

˙新鮮人與轉職族群面臨嚴峻考驗:數據顯示,在截至今年5月的過去12個月裡,全美整體失業率約為4%,但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則來到6.6%。人力資源和財務軟體公司Workday的學習長Chris Ernst表示,AI讓企業能以更少的員工實現更高的效率和生產力,但也對公司員工的技能發展帶來巨大風險。求職平台Handshake的數據也顯示,本學年平台發布的初階職位比上一學年少了15%,而每個職位的申請數量則增加30%;在2023年到2025年間,實習工作缺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這意味著「畢業即失業」不再是玩笑。

 

轉型挑戰: 臺灣若無法在制度上快速因應,將造成雙失現象——「企業失去訂單」、「勞工失去工作」,進而讓社會出現更嚴重的「M型化」斷層。而這正是直銷能切入社會補位的關鍵空檔。

 

直銷「零關稅得利」的逆勢突圍

 

在全球化與去中心化經濟崛起的趨勢下,直銷產業早已超越傳統的經營模式,轉型為一種系統化、品牌化、內容型的社交銷售新模式。在當前關稅海嘯的衝擊下,直銷產業更展現出驚人的「零關稅得利」逆勢突圍能力。

 

產業營收表現:儘管大環境充滿挑戰,臺灣直銷市場卻表現強勁。根據世界直銷協會聯合會(WFDSA)的數據,臺灣市場多年來穩居全球前10大直銷區域市場。公平交易委員會2024年公布的數字顯示,直銷產業整體營收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都突破新台幣千億元

˙保健產品佔比最高:營收達到708.3億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5.6%,這顯示消費者對健康產品的需求持續旺盛。(智點直銷媒)

˙美容保養品營收大幅成長:達到199.8億元,在過去10年內成長率高達96%,CAGR更達到7.16%,這也反映了消費者對個人保養的重視。(智點直銷媒)

 

抗關稅能力:直銷產品的特性使其天然地規避了關稅高壓風暴的影響。直銷商品多為:

˙內需性:主要針對國內市場銷售,減少了對國際貿易的高度依賴。

˙健康性與美容性產品:對國內的直銷商而言,保健食品、美容保養品是直銷產業的銷售大宗,這些產品通常不需要跨境進口或複雜的國際運輸,因此受到關稅的直接影響較小。但對直銷公司而言,還是有很多的原料與產品是從國外進口,有衝擊本土公司的可能。

˙可重複購買:直銷模式強調「分享、體驗、見證、推廣」,並鼓勵會員重複購買,這為業者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降低了對增量市場的依賴,使其更能抵禦外部經濟波動。

 

直銷在關稅風暴下的結構性優勢

 

在全球供應鏈面臨解構、市場信任可能斷裂的「大關稅時代」,直銷模式展現出相較於傳統電商更為穩固的結構性優勢。

 

電商受制於:

˙跨境稅務規範不一、清關延誤、物流成本提升:在全球貿易戰背景下,跨境電商面臨的關稅、清關和物流成本挑戰日益嚴峻。商品從海外供應商到消費者手中,可能因各國不同的關稅政策而變得複雜且昂貴。

˙客戶關係斷裂、重複購買率偏低、售後服務弱:傳統電商模式多為一次性交易,客戶關係多為弱連結,導致重複購買率不穩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售後服務也常因缺乏人際互動而顯得薄弱。電商的數據分析主要以消費者購買行為為主,較少圍繞經營層面。

˙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率低:由於進入門檻低,代發貨(一件代發)行業競爭激烈,許多賣家提供類似產品,導致價格戰和微薄的利潤率。

 

直銷則擁有:

˙免稅內需導向產品:直銷產品以保健、美容、個人護理等內需品為主,這些產品通常直接在本地生產或進口後主要用於本地銷售,天然地規避了國際貿易關稅的直接影響。

˙高互動、高信任的顧客經營模型:直銷的核心是「人」的經營,透過一對一銷售、見證分享、以及社群活動,直銷商能建立起深厚的客戶關係。這種「信賴和承諾」成為鞏固會員最重要的資源。這與純粹的電商交易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市場混亂、通膨劇烈、民生壓力大時,「信任」就成為最稀缺的交易基礎,而直銷就是信任的具現化模式。

˙系統話操作培訓,協助新進人員快速上手:許多直銷公司擁有成熟的標準操作流程(SOP)和完善的教育培訓系統,可以協助新進人員快速學習產品知識、銷售技巧和團隊管理,降低了進入門檻。這在傳統職場初階職位減少、技能要求提升的當下,為新人提供了另一條可行的道路。

˙社交電商的趨勢:中國大陸發展出的「社交電商」就是直銷精神與手法融入電商平台的結果,強調線上為主、線下為輔,有推薦人,市場拓展和業績來源主要在線上進行。這種模式包括KOL分銷、拚購模式、內容電商模式,它們在晉級制度上接近直銷,並透過推薦和競爭關係吸引人,缺點是容易遊走法律邊緣,如果以此模式還是要諮詢專業直銷顧問,避免犧牲品牌的信譽。

 

結論:經濟動盪中的信任價值與制度紅利

 

我們正步入一個「階級流動性下降」且「市場信任斷裂」的新經濟時代,川普關稅的重啟、出口產業的寒冬、AI自動化的巨大壓力,以及少子化造成的結構性影響,對傳統的就業模式和經濟體系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直銷產業所蘊含的「系統、社群與信任」價值,正成為時代變局中的一個重要解方。

 

直銷提供的並不只是額外收入,而是一種能讓個體「自我掌控」的人生選擇。它允許人們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主動為自己開創生機:

˙從「個人品牌」的建立:直銷商透過自身體驗和分享,逐步建立起個人的影響力和信譽。這種「人」的連結是AI目前無法完全取代的,因為AI主要支援研究、寫作和溝通等任務,但並未指出AI能完全執行任何單一職業。

˙到「社群資產」的積累:透過線上社群和人際互動,直銷商能夠凝聚和擴大自己的社群網絡,將人脈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資產。

˙再到「家庭經濟」的共創:直銷模式的彈性和低門檻,使得家庭成員可以共同參與,相互支持,形成家庭經濟的多元支柱,應對單一收入來源的風險。

 

在面對全球生產鏈解構、關稅壁壘升起,以及AI對白領工作日益顯著的衝擊之際,能夠帶領人們走過風暴的,往往不是冰冷的大品牌或巨型企業,而是建立在真實連結與人際互動基礎上的信任關係,直銷正是這樣一種將信任具現化為商業價值的模式。

 

未來不會等人,但值得信任的制度會為人留一扇門。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直銷提供了一條適合個人與家庭「逆勢突圍」的長期發展通路,它不僅關乎經濟生存,更關乎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角色的延續。

 

【老鬼譚語錄】「當全球生產鏈解構、關稅壁壘升起,能帶你走過風暴的,不是大品牌,而是你信任的那雙手。」 未來不會等人,但值得信任的直銷,會為人留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