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 日

UPNEWS上新聞

讓每個瞬間都不錯過

【社論】一明驚人,當掌聲與質疑同在:我們看見了什麼?

文/李文煥 今天,2025年8月1日,台北市立啟明學校迎來歷史性的一刻,這是台灣首次由視障者出任視障學校校長,不僅在特殊教育史上寫下新頁,也象徵身心障礙者在教育領域中,從被服務的對象走向成為決策者的角 […]

文/李文煥

今天,2025年8月1日,台北市立啟明學校迎來歷史性的一刻,這是台灣首次由視障者出任視障學校校長,不僅在特殊教育史上寫下新頁,也象徵身心障礙者在教育領域中,從被服務的對象走向成為決策者的角色轉換。李昱昕校長不僅是單眼視障者,亦是啟明學校資深教師,任教長達16年,後又於台北特殊教育學校服務4年,對視障教育的熱情與經驗毋庸置疑。今日的他,宛如「一明驚人」,既承載著歷史重量,也背負著改革期待。

然而,就在典禮的溫馨掌聲尚未散去,啟明校門外卻傳來另一種聲音。由台北啟明家長代表與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召開的記者會中,質疑聲浪四起。王婉諭在記者會前一晚的臉書貼文,用娓娓道來的語氣訴說著家長的焦慮與無助,喚起社會對87位視障孩子的關懷。家長們指控,李昱昕曾於任職主任期間「隱匿虐童、知情不報」,遭裁罰卻未公開說明;更質疑原先有四人參與校長遴選,最終卻變成僅有李昱昕「同額競選」,質疑其遴選過程不公。此外,他在前校長調任後亦一同轉戰至台北特殊教育學校,更讓部分家長擔心「舊勢力延續」的問題。

記者會上的這番言論,讓原本單純的任命儀式,轉變為一場關於正義、信任與制度的辯證。今日的李昱昕,確實「一明驚人」,驚的是瞬間揭開了許多過往未竟的問題,也讓台北啟明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此刻,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一所啟明學校的校長,應當具備什麼樣的素養與責任?身為視障者的他,能否代表視障學生的利益?而過去曾涉入行政爭議的記錄,又是否應構成任職的絕對阻礙?社會需要答案,而不是情緒。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將對事件的評斷簡化為「挺或不挺」某個人,而應以制度的角度、教育的價值進行思辨。李昱昕的確是視障者,但他的視障身分,不該成為免責金牌;同時,也不該成為被攻擊的標籤。他若曾在行政職位中做出錯誤判斷,應當檢討反省,但也應該在制度中接受公平的機會與考核。問題的核心從來不是他「看不見」,而是我們是否「看清楚」整個制度與脈絡。

更值得思考的是,家長的不安,究竟是針對「行政歷史」本身,還是來自對視障者領導能力的潛在疑慮?筆者相信,多數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教育權益,而非歧視校長的身障背景。然而,在傳播中若無法釐清重點,很容易讓外界誤解為「視障者不適任掌校」的隱性歧視,這對特殊教育的價值是一大傷害。

然而家長的疑慮也不容輕忽。64位家長連署,已是全校家長的八成,這不是小聲音。制度的疏漏若未被釐清,信任的裂縫將難以彌補。啟明學校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許多家庭將孩子交付全心託付的所在。家長的痛苦、疲憊與焦慮,不應被輕易貼上「無理取鬧」的標籤,而應成為教育行政必須正視的鏡子。

在支持者眼中,李昱昕是個始終站在學生身邊的人。他在任教期間,常常犧牲個人時間陪伴學生晚自習、備考、生活照顧,對視障孩子的辛苦有切身體會;也有校友發聲,認為家長們對校務運作並未真正了解,導致外界對學校產生誤解與偏見。筆者在收看就職典禮與記者會雙方轉播時,內心百感交集。作為啟明校友,我理解視障者走到領導階層的艱辛;但作為教育觀察者,我也理解家長面對制度不透明時的恐懼。或許真相未明,但爭議本身已足夠提醒我們:制度與對話,必須並進;誠信與信任,必須共同維護。

未來的李校長,不只是「第一位視障校長」,更要是「能讓家長與社會放心的校長」。若要讓「一明驚人」不只是曇花一現的媒體標題,而是視障教育的新光芒,那麼李昱昕與整個教育體系,都應誠懇地面對過去的問題,正直地溝通未來的願景,讓光不再只是外界想像的象徵,而是能真正照亮孩子前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