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30 日

UPNEWS上新聞

讓每個瞬間都不錯過

你用情緒講故事,我用數據講制度 為350萬直銷人,說一句公道話

文/譚聲傑(直銷顧問權威、獎金制度權威)   你用淚水鋪陳故事,用誇張渲染製造共鳴,再用一本書和節目上幾句標語,將整個直銷產業定罪。   我卻選擇另一條路——用數據說話,用邏輯思考 […]

文/譚聲傑(直銷顧問權威、獎金制度權威)

 

你用淚水鋪陳故事,用誇張渲染製造共鳴,再用一本書和節目上幾句標語,將整個直銷產業定罪。

 

我卻選擇另一條路——用數據說話,用邏輯思考,用制度結構拆解你拋出的情緒炸彈。因為我知道,在這個社會,願意理解比願意指責更稀少;而我願意,為那350萬直銷從業人員,說一句公道話。

 

他們是詐騙,我看到的是奮鬥者

 

你說:「350萬人中,只有27%有收入!」你說:「月收入只有3578元,這還能叫一份工作嗎?」

 

你聲音鏗鏘,煞有介事,卻從頭到尾都沒有說出真相的全貌。這數字我看到了黃金,你卻只看到邪惡。

 

公平會的數據中,這350萬人,包括了大量純消費者,他們加入會員是為了享有購物優惠,從未經營、也無收入期待。若要把這些人都當成分母,平均計算收入——就像拿健身房會員的平均體脂肪去批評教練:「怎麼大家都瘦不下來?」

 

你忽略的是,有人只是來嘗鮮、有人剛起步、有人全力衝刺、也有人已經登頂。你把這些人混為一談,就像把新兵和將軍放在同一條線上比較作戰成績。拿所有人的平均收入來否定整個制度,就像把全班考試的平均成績拿來說老師沒教好,卻沒看見那幾位考滿分的同學用什麼方法努力到最後。

 

真正讓人敬佩的,是那些每天起早摸黑、身兼多職、依然願意為夢想努力的直銷人。他們在家庭與事業間拉扯,在質疑與信念間掙扎,在失敗與希望中不斷重來。他們不是你口中的「被騙者」,而是默默用行動證明信仰的實踐者。我用中位數分析,正職直銷領導者年收入達 89 萬元,已高於台灣勞工平均。

 

你也曾經起早摸黑,卻因收入不多、上線要求列名單、要求開發下線而選擇放棄,既然放棄為何還要拖人下水,是因為身段放不下而認知失調,還是因為沈沒成本心有不甘?

 

你詛咒制度不公,卻對類似模式選擇沉默

 

你說:「直銷是孝敬上線,層層剝削,上線吃肉,下線喝湯。」那請問你對房仲、保險、自媒體的制度,又做何解釋?

房仲沒成交就沒佣金,保險靠續期與組織複製才能有收入,自媒體靠點閱與流量轉換。這些產業一樣競爭激烈、淘汰快速,也有高低差距,但我卻沒有看到你抨擊這些行業的獎勵制度與經營邏輯,為什麼?

 

當直銷人用團隊複製、產品教育與關係信任建立出穩定收入時,你卻批判這是詐騙、是拉人頭、要名單。其實你知道真相,只是你不願承認直銷的專業與價值,你選擇曲解與污衊。

 

你看到的是帳號,沒看到經營真相

 

公平會看到的是帳號,而不是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背後撐起的3個、5個、甚至7個帳號。

 

有人夫妻一同經營,一個家庭3個帳號,每個90萬,一年實收270萬。有人以法人方式架構經營,實質操作多個收入來源。有人雖掛名分散,但實際統一管理,形成強大運作網絡,以領取更高獎金。

 

你看到1.8%的帳號收入超過百萬,就說只有極少人成功。你是不知民間疾苦,還是你賺錢太容易?你是羨慕、嫉妒、恨,還是跟團隊的人相處無法磨合?你不知道,那些高收入者往往是背後為整支團隊付出、負責上百人教育訓練的核心人物。數字沒有說謊,但你用錯了解釋方式。

 

請別拿錯誤數據當審判工具

 

直銷獎金制度不可能完美,這一點我坦然承認:有人誤解制度,誇大其詞;有人缺乏教育,誤導下線;有的制度設計複雜,新人難以上手。

 

但這些不是直銷獨有現象,各行各業都存在類似問題。最值得注意的是:根據 2023 年公平會資料,前10大直銷公司共計營業額 659 億元,佔全產業總額 1083 億元的 60.8%。

 

這些公司為何能長期屹立不搖?靠的不是運氣,是清晰制度、穩定教育,嚴謹文化、可複製流程,專業產品與消費者信賴。

 

你說收入很少只是虛張聲勢,我說獎金制度讓人成長,前提是你願不願意投入學習與經營。如果事業經營不順就指責別人,我相信你的德性已證明有沒有追隨者。

 

這不只是回應,更是一場信念的堅守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與你辯論。我們不靠情緒當武器,不靠剪輯騙取掌聲。我們,只是站在這條路上的人們,想對世界說:我們有信念,我們有夢想;我們是母親、父親、子女,是你身邊平凡卻努力的普通人。

 

我們選擇了一條為自己努力的道路,請你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用偏見將我們的理想踐踏成碎片。

 

※老鬼譚語錄

直銷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你用情緒掩蓋邏輯、用標籤取代思辨、用故事掩蓋真相。真正的可怕,不是直銷的商業模式,而是你假借正義之名,傷害真實奮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