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5 日

UPNEWS上新聞

讓每個瞬間都不錯過

打造融合教育的典範 苗栗縣35校聯手推動適應體育 百位師生共享運動成果

【記者李文煥/苗栗報導】 在融合教育與運動平權的推動理念下,苗栗縣展現高度行動力。由苗栗縣政府教育處特教科主辦、苗栗國中特教資源中心承辦的「114年度適應體育推廣活動成果發表會」,於7月9日假新港國民 […]

【記者李文煥/苗栗報導】

在融合教育與運動平權的推動理念下,苗栗縣展現高度行動力。由苗栗縣政府教育處特教科主辦、苗栗國中特教資源中心承辦的「114年度適應體育推廣活動成果發表會」,於7月9日假新港國民中小學熱烈登場。來自全縣17個鄉鎮、35所學校的教師與學生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展現本縣在適應體育與融合教育實踐上的亮眼成果。

本年度適應體育推廣計畫以「入校推廣宣導」為主軸,由特教班作為核心,搭配各校現場教師、健體輔導團及特教輔導團合作推動。活動歷時半年,總計辦理35場校園宣導課程,涵蓋地板滾球與芬蘭木柱等具策略性與參與性的運動項目,並強調學生能力差異的尊重與教學彈性調整。

苗栗國中特教中心統籌全縣推廣器材調度與講師培訓,讓原本分散在各校的教學能量得以整合運用。宣導活動中,種子教師實地進入校園擔任教學者,搭配特教中心提供的運動輔具支援機制,協助各校順利辦理適應體育課程,創造特教生與普通生一同參與的友善學習環境。

教師與行政攜手 打造融合典範

成果發表會現場,特別邀請8位參與宣導的種子教師分享推動過程中的經驗、挑戰與轉變。苗栗國中校長陳俞攸於致詞中強調:「適應體育不是替代方案,而是融合教育的實踐形式。透過像地板滾球這樣可策略、可調適的運動,不但協助特教生提升動作控制與自信,更讓普通生學會同理與合作。我們在課堂中看見的,不是誰幫助誰,而是彼此成就。」

苗栗國中特教中心主任陳欣德則指出:「我們希望適應體育不只是活動,而是教學的一部分。」他補充說明,本次主打推廣的地板滾球(Boccia)兼具運動與教育功能,不僅能訓練協調性與團隊合作,也有助於建立學生的正向學習動機與身心健康。

教育處特教科長邱琬庭進一步說明:「我們考量到許多特教教師服務於偏鄉或小校,為了減少其舟車勞頓的負擔,創新採行『送研習入校』模式,讓教師在熟悉的教學現場學習與交流,推動更貼近實務、效率更高。」

📝新聞評析|融合教育從課表走向課堂:苗栗為適應體育立下標竿

此次成果發表會展現苗栗縣融合教育的實踐深度,也突顯以下三大推動亮點:

行政支援明確:由教育處主導、特教中心承辦,形成師資、器材與制度的縣級平台。
教師導向實務化:35場入校宣導結合8位種子教師現身分享,兼顧實施與專業成長。
學生參與多元化:普通生與特教生共同參與適應體育課程,真正實踐「融合」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種子教師制度與運動輔具借用機制的建立,有效改善教師「單兵作戰」與資源不均等問題。透過跨單位協作與縣內平台整合,讓適應體育從宣導性活動逐步轉化為常態化課程。

建議各縣市在推動融合教育時,可參考苗栗的操作模式——讓體育成為學生理解差異、尊重多元的溫柔力量,而非教學邊緣的加註補丁。